资讯棋谱
评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棋谱 > 围棋资讯 > 综合报道 > 评论

[评论]

你在他乡还好吗? --海外中国棋手生存状态报告

  • 2004-02-02 19:47:53|admin|0
  天涯棋客:江铸久、芮乃伟   有着“天涯棋客”之称的芮乃伟、江铸久夫妇都是在1990年暂别自己祖国漂泊海外的,之后10年间奔波于日本、美国、韩国等世界各地。在求学、谋生的艰辛路程中,他们的 行囊里一直装着黑白相间的围棋。   “当初为什么要出国?”似乎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他们夫妇在接受访问的时候,一碰到这样的问题,江铸久马上就用非常简短的话语加以回绝。中国围棋协会主席陈祖德被问及这个问题时,曾说:“芮乃伟的个性很强,但我以为,这是一个优秀棋手的必备素质。”其实现在看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对围棋夫妇那段漂泊的岁月中牢牢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芮乃伟多次流下眼泪,“感谢生活,感谢命运”也许就是这对天涯棋客对他们这段漂泊的围棋生活最好的诠释吧!   欧洲代表:郭娟   郭娟这个名字对棋迷们来说,也许并不陌生。长期以来,她屡屡代表欧洲出现在国际大赛的赛场上。在中国,郭娟只是二流女子棋手;在欧洲,她是最有威望的围棋老师。所谓:树挪死,人挪活。   “我去欧洲只是想学习语言。”对于“为什么要出国?”这个问题,郭娟的回答轻描淡写,似乎在回避什么。其实,熟悉围棋圈的人都清楚,郭娟所说的“学语言”只是托辞。在与国内一棋手的婚姻破碎之后,离开中国、甚至离开围棋,改变生活环境才是她那时最为迫切的想法。   1988年郭鹃受邀前往欧洲教棋,为了改变欧洲人把围棋当作一种游戏的态度,郭鹃付出了很多努力,“我刚到欧洲时就只有我一个职业棋手,那段时间我只能一边教棋一边做翻译才勉强维持我和3岁儿子的正常生活。现在我定居在阿姆斯特丹,一年能有3万多欧元的收入,条件还算不错。”   去欧洲之前,郭娟只有一点日语基础,但到法国一个月后,她已能用法语讲棋。如今她已熟练掌握了英语、法语、荷兰语等语言。她把真正的围棋职业化带到欧洲,并且是那里第一位授课收费的棋手。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到现在,她的门生遍天下,至少包括2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欧洲诸国,还有北美洲和亚洲人,甚至还有一些来自太平洋中部她都不知道名字的小岛上的学生。然而,郭娟并不满足于这些。如今,她又在为打造一个欧洲围棋职业联盟不懈地努力着。   一个女人,怀抱幼子游走江湖,多少带点悲情色彩。十几年来,她的经历不是用一个枯燥的“苦”字所能概括。但她不懈努力,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正所谓:爱拼才会赢。“她(郭娟)在推动欧洲围棋的发展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围棋协会秘书长华以刚这样评价她。   勇渡难关:丰芸   丰芸是河南人,1983年首获全国女子个人赛冠军,目前世界上只有芮乃伟和她两位女九段棋手。但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培养出来的两位女九段棋手先后出国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巧合,其大背景无疑是中国围棋事业的不景气,中国女棋手的生存状况确实值得人们的重视。   1999年丰芸获悉北京队内部预定了全国团体赛参赛棋手,其中没有她的份。此后,中国棋协对她“网开一面”,规定她除了不能代表北京队参加今年全国女子个人赛外,其余一些杯赛可每次临时申请以个人名义参赛,由中国棋协给予特批。但这样做不少人士有意见,理由是有悖于有关文件精神。而与此同时,她的丈夫受聘于一家美国的电脑公司,聘期为两年。最终,丰芸于当年4月25日和丈夫带着他们1岁7个月的女儿,离开北京飞赴加拿大,在加拿大做短暂停留后,他们又到达了受聘公司的所在地美国。   到美国后,她不愿一味在家相夫教子,于2002年7月在美国新泽西成立了以丰芸命名的围棋学校。这个由中国围棋协会主席陈祖德题字的围棋学校,已在美国东部围棋圈里享有名气。丰芸平时相当忙碌———除了操持围棋学校的事务之外,每个星期的一、二、三3天到美国各地巡回讲棋,因为美国每个州每周都有围棋比赛。星期四在家里上网教棋,其教学方式是这样———学生在网上下棋,双方用电话进行交流。星期五、六、日3天则在自己的围棋学校直接辅导学生。很显然,丰芸已在美国渡过了两个难关———一是英语关,丰芸在中国国内专门进修过英语。二是刚到美国前两年的创业关,现在她已拥有自己稳定的学生群。   除了平时教棋之外,丰芸还参加美国职业围棋协会主办的一些职业比赛。譬如,去年丰芸夺得了在网上进行的北美大师赛的冠军,获得了参加今年第五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的资格。但由于丰芸还不是一个美国正式公民,所以她只是领一笔比赛奖金,而无缘代表美国参加应氏杯。   大师助理:牛力力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前后大约有二三十名棋手来到了日本。如李青海、牛力力、马亚兰、王辉、翁子瑜、刘波、牛娴娴、敖立婷、尚虹、杨桥、鲁健等人。他们大部分都是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国家围棋队的成员。在他们中,牛力力五段无疑是十分幸运的一个。   牛力力是黑龙江的棋手,曾两次被选入国家队,和芮乃伟、张璇以及杨晖、丰云等都是同期队友,在全国女子个人赛中曾取得过第4名的优异成绩。她是1989年来到日本的,也是最早走出国门的专业棋手之一。   对于“为什么出国这个问题?”她没有回避,“其实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只是当时还年轻,对新鲜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也许我的性格就是喜欢挑战,当时正好有个可以来日本的机会,我就来了。   由于牛力力此前曾在黑龙江大学专门学过日语,因此,与日本人沟通已不再是问题。赴日后的第二年,她即和芮乃伟一起加入了林海峰九段的研究会。   1996年她的好友、吴清源先生的助手芮乃伟九段赴美,从这以后,她就接替芮九段,成为了吴大师研究“二十一世纪围棋”的助手。这样,她不仅继续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围棋事业,而且还能够亲耳聆听一代围棋巨匠谈黑论白。现在吴清源的很多围棋书籍都是她一手整理成稿的,其中包括吴老师在日本著名综合杂志《文艺春秋》上的死活专栏,这些年都是由她编辑、整理。另外,在日本的围棋月刊里,也时常能看到她写的观战记或棋评。“我的东西都是牛力力写的,她也算是我的弟子。”在谈到牛力力时,吴清源先生如是说。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吴大师的首肯,牛力力应该可以欣慰了。   作为先行者,牛力力对后来日本的专业棋手总是有求必应,传授生活经验,帮助介绍工作,初来日本的艰辛经历使她常常地了解异国游子的孤单无助,她就像大姐姐一样,在这样孤单的心灵中撒播着温暖。   同样令人羡慕的是,她的先生——中国象棋冠军赵国荣如今也来到日本,二人于2000年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宝宝,一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兄承弟业:江鸣久   1997年8月,江铸久九段与新意中文学校合作在旧金山湾区成立了“江铸久─新意中文学校围棋培训中心”。为湾区的学生和成人开设了一系列的围棋课程,当时由江铸久亲自执教。自江铸久和芮乃伟赴韩国成为职业棋手后,新意的围棋课即由江铸久兄长江鸣久主持。   江鸣久七段在1975年至1983年为中国国家队主力队员,曾代表中国国家队赴欧洲传授围棋技艺,还曾两次赴美国执教。自从到韩国下棋之后,江铸久就把在美国的事情交给了哥哥鸣久打点,学生照教,“铸久杯”也照旧举行,而且不管怎么忙,江铸久都会赶到美国参加“铸久杯”的比赛。在江鸣久接手后,由于此前其弟江铸久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加上他本人的不懈努力,到如今参加围棋课程的学生总数已超过1000多人次,而且,学生们的兴趣大、进步快,每年都参加“铸久杯”青少年杯围棋比赛,成绩喜人。   尽管,江鸣久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围棋教学中,但他的棋艺却丝毫没有落下。2000年,他顺利通过美国赛区选拔,获得了参加第七届LG杯的资格,并且在首轮对垒中与江铸久合演了一场世界职业围棋大赛首盘“兄弟大战”。   拓荒园丁:何晓任   何晓任五段曾担任过中国国家少年围棋队教练,是中国第一批被授予围棋段位的10名优秀选手之一。   在说起出国的原因时,何晓任只是用“没有办法”四个字来形容。由于她的先生在1981年考取了李政道博士的博士研究生,随后出国学习工作,于是何晓任也于1989年放弃国内的工作,出国和先生团聚。   出国后,何晓任接受加拿大蒙特利尔佳华学校邀请,担任该校的总务长,负责教授围棋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如今,参加佳华围棋班学习的学生,在加拿大不同规格的围棋比赛中多次捧回奖杯。何晓任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身在异国他乡、逐渐淡出棋坛的何晓任,还是难以割舍自己心爱的围棋。在加拿大这片围棋荒漠里,苦于没有对手,她设法加入了北美围棋协会,每年到美国参加一次协会组织的比赛。与此同时,她还经常在网上寻觅对手,成为了最早使用网络下棋的那批棋手。   去年10月,何晓任获得了代表北美参加第二届正官庄杯世界女子围棋锦标赛的资格。虽然在首轮比赛中就被华学明淘汰,但她并不懊恼,因为她又可以回家看看了。   勤奋蜜蜂:杨以伦   杨以伦是上海人。这位上世纪70年代中国国家队棋手是中国最早赴美的旅美棋手之一,至今已在美国扎根生活了二十多年,他在美国享有名气大、口碑好的优势。   长期以来,杨以伦手中的学生“订单”多多———一是美国各围棋协会开办的各种围棋班,以签合同的方式邀请他去讲棋,这使得杨以伦有了很不错的固定收入。二是杨以伦自己在报刊杂志上刊登广告,广收门徒……这样,每到星期六加利福尼亚州时间上午6点,在中国旅美棋手中以“英语好,打字快”著称的杨以伦准时坐在电脑前开始教棋,因为此时正是纽约州的上午9点……一直教到晚上11点才关机。除杨以伦之外,在芝加哥的黄丽萍五段,在波士顿的杨慧人初段,以及在南加利福尼亚的林雪芬初段等人也都为围棋在美国的普及和发展而呕心沥血,难怪美国一些媒体对中国旅美职业棋手的评价是:“他们勤奋得像一只只蜜蜂。”   现在,杨以伦在美国已买三幢房子,他和他的一家人在美国过着中上阶层的生活。   在了解到这些海外棋手们的生存状况后,笔者发现,虽然他们的经历以及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曾为之付出过心血和汗水的围棋事业。这一点是他们无悔的,也是我们欣慰的。